建设无现金社会还需夯实基础
时间:2017-05-28“无现金社会”成为近段时间热议话题,从买菜购物到挂号缴费,统统可以用手机解决,人们充分体验到了便利和舒畅。于是,“全面进入”无现金社会的呼声开始出现。从历史发展角度看,这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,但问题在于,目前中国真的准备好了吗?
似乎每个人都在为无现金社会欢欣鼓舞,但别忘了,仅仅三年之前,银行还在“全面围剿”第三方支付,二维码支付也曾经被叫停。不论是利益之争或出于安全考虑,我们都必须承认,中国目前之所以跑步进入无现金社会,主要得益于以支付宝、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发展迅猛。尽管其中政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,但并非发起者和引导者,最大的驱动力量来自于市场和民间。
今年全国两会上,多位代表委员呼吁从国家层面重视并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。从中可以听出,无现金社会建设还没有成为“国家战略”,尽管如火如荼,但距离“全面进入”还有相当一段路程。
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二维码或微信转账只要好用、便利就行。但这看似简单的应用背后,是强大的网络覆盖和支付体系,好用不代表没有问题,隐私会不会泄露,资金是否安全,平台企业是否会走向垄断,传统货币体系会受到怎样的冲击……这些问题普通用户考虑不到也无需考虑,但政府和监管部门却必须考虑。
“全面进入”意味着告别自发生长,自上而下地架构、推行。例如,政府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行业标准,做好各种监管防范预案,保障好金融安全和公民信息安全。又如,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良性健康的行业生态圈,形成有序有机的竞争格局。再如,保障好老年人和低知识水平人群的利益,防范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……这些工作不是几家企业或几个城市可以完成的,需要更高层面、更系统、更深入的思考和规划。
以发展的眼光看,支付宝、微信、二维码未必就是无现金社会的最终形态。互联网支付、信用卡、NFC等等都是无现金支付的应用手段,未来还可能有更便捷的支付工具出现,对此既要有开放的心态,也要有严格的监管。同时,无现金社会也并不意味着“消灭”现金,而是引导消费者自发选择电子支付,降低全社会的现金使用率。从“有”到“无”的演变过程,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民众消费习惯,既不能躐等,也不能拖沓。
无现金社会的确看上去很美,但就像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,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烦恼;如果不未雨绸缪、防微杜渐,“无现金”的风险终有一天也会浮现。因此,在做好充足准备前,还是慎言“全面进入”吧。